【主要负责人解读】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主持人:目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进展情况?
答: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自然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对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同年11月,按照市政府的总体要求与部署,淮南市成立了由张孝成市长担任组长的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这也标志着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启动。
去年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层面整体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多有顺延。我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团队在疫情期间通过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方式,克服困难,在按照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的要求下,按照时间服从质量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2020年5月下旬疫情好转后,项目编制团队马上开始驻场办公,组织部门开展第二轮座谈,并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县区现场调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坚持开门编规划,问计于民,2020年7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众号线上发布了《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民意调查问卷》,受到了市民的热烈反响和积极支持,上线仅一天,就收到了超过3000份有效问卷反馈。
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包括“1+13+N”,其中“1”即为“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上衔接省总规,对下指引约束寿县、凤台县、毛集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市辖区各镇规划。“13”即13个重大专题研究,其中已完成现状评估、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专题、灾害风险评估专题、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生态红线划定报告,以及人口与城镇化、城市风貌研究、自然资源利用、乡村振兴等各项专题的初稿。“N”为各主管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已开展完成的《淮南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市辖区紫线规划》等,目前也在与各主管部门对接。
根据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进度计划,目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按照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指南》(试行)要求形成规划初稿,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初稿)、相关表格、重要图纸(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目前正在征求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意见。按照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的总体安排,预计最终成果将于今年9月上报审批,年底前完成审批。
主持人: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
答: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改革举措,要落实生态文明下新的发展理念,不同于以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强调的是山水林田湖草城镇村的全要素全系统规划。也因为是种全新的规划形式,其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不断的探索完善,并在从国家到省再到市级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过程中逐渐的明确。去年9月以来,自然资源部陆续发布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版)、《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等文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内容也越来越清晰。
1、总体定位与国土空间发展目标。
城市性质:着力建设“三城一基地”,即全国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城、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文化休闲品质宜居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目标上,2025年提质,争取全面融入区域发展格局;2035年见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立标,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成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届时淮南将发展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窗口与平台,富裕文明、生态宜居、安定和谐的宜居名城。
2、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三板块,一主一副四组团”的空间总体格局。
一轴,即合淮蚌发展轴,推动合淮同城化、淮蚌一体化建设。一带,即沿淮绿色发展带,打造区域协同淮河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复合发展带。三板块,指北中南三个功能发展板块,北部生态修复与粮煤复合功能板块,中部城镇集中建设板块和南部现代农业与特色旅游功能板块。一主一副四组团为重要的城镇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主城区城市综合实力;推进副中心(西部城区)城市更新与绿色发展;建设潘集组团、寿县北部组团、凤台-毛集组团、新桥临空组团4个特色化发展功能拓展区。
3、全域全要素规划布局要点
第一,坚持保障生态、粮食安全,优化全域蓝绿空间。其中生态空间上,构建“一廊四带多核”结构;农业空间上,打造“一圈三园,四区多基地”农业空间结构;基本保持水域、湿地面积不变,加强水系连通和湿地功能修复;在稳定森林总量基础上,优化林地结构,开展“四旁四边四创”绿化行动。严守耕地底线,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根据政策要求开展生态退耕。分三个重点片区,开展全域系统性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强化淮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区域协同联动,开展采煤沉陷区系统性生态修复与治理,落实村民安置空间。
第二,面向区域,多层次全面融入区域发展格局,重塑多元化的发展动力。在长三角层面,进群,巩固长三角煤电化能源基地、建设承载产业转移集聚区;加速融入合肥都市圈,打造辐射皖北门户城市;强心,围绕“一心一簇”建设一体化、绿楔为底、组团镶嵌的淮南都市区。强化区域层面交通互联互通,保障产业发展多类型平台,重塑多元发展动力。
第三,紧约束下的空间精准落位与项目保障。本轮规划整体强调“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多次明确,规划建设将以存量为主。规划科学预测了建设用地规模需求,加强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项目导向,充分对接相关部门,落实交通、水利、电力、能源、旅游、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基础上,划定市辖区城镇开发边界,提出市辖区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思路,并对县级建设用地指标提出初步分配方案思路,后续将按照省厅下达的主体功能区要求、分配的指标数量与分配方法进行调整。
第四,面向城乡建设,提升宜居宜业的生活品质。聚焦城市风貌、魅力休闲空间、历史文化保护等特色空间,以及城市更新、公共服务设施等便民空间塑造。公共空间上,打造“通山、达湖、进城”的绿道蓝网,构建3个层次魅力休闲。打造“淮水绿岸、诗画淮南”的江淮运河百里画廊。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强化中心城区四城四平台打造;加强城市更新,确定更新单元,分区分类分策推进城市更新;构建“市级—单元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小时—30—15—5分钟生活圈,提升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省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构建新市镇—乡村社区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盘活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保障乡村振兴项目。
4、政策保障与机制创新
为了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推动国土空间资源的“精治、法治、共治”,对规划实施落实的政策保障机制进行研究。保障规划精确传递,形成“2个项目库+2张图表+N张清单”。其中横向传递2个项目库,包括区域协同项目库和城乡建设项目库;纵向传导2张图表,包括规划指标传导表、城镇单元主体功能传递图表;在主体功能区基础上细化城镇职能、农业职能、生态功能指引;汇同有关部门,形成区域政策清单、环保“三线一单”、产业准入正负面清单等若干个管理清单。精准施策,充分运用、积极推动自然资源要素配置、生态环境、协同创新领域政策、试点落地。理顺管理机制,加强各层级多主体协同共治。定期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做到“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实现对规划实施、现状变化、行动计划的年度监测。
主持人:本次规划聚焦关注了哪些重点的内容?
答: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淮南市发展实际,本次国土空间规划突出问题、目标、结果导向,重点聚焦以下重点问题。
1、统筹发展与保护,切实建立山水林田湖湿“生命共同体”的国土空间资源认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依据,开展了细致深入的“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双评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对全域的山水林田湖湿等自然资源以及城市、村庄现状进行全面摸底,并分析发现各类空间要素布局及发展质量存在的现状问题。从生态农业复合系统来看,淮南市存在生态空间要素破碎化,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等问题。在本次规划中,提出退耕还湿、提升农业用水灌溉效率、优化农业布局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生态功能更突出、粮食安全更稳定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规划还提出了系统性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方案,着重对于沉陷区治理、淮河流域治理提出要求。
2、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多层次全方面融入区域格局。近一段时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皖北承接产业专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国(安徽)自由自贸区总体方案》等一系列关系淮南发展的重大区域文件与政策陆续颁布,为新时期淮南在区域中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开放、一体化的区域融合战略,以重大项目为导向,深化落实了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区域产业差异化互动发展,规划推动生态环境区域共治共保、加强交通设施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3、突出人本理念,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提升城乡高品质生活的目标。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未来我国大多数城市将从以往快速城镇扩张转向以存量提升挖潜为主的发展阶段。淮南市由于历史建设原因,中心城区长期存在环境品质低、设施欠账的问题,本次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从摸底城区存量空间入手,分区分类提出针对性的城市更新策略,并提出政策创新建议,指导开展城市更新改造专项规划与行动。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另一个重要点关注点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结合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重点加强构建城镇生活圈,完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满足人民的日常活动需求。在提升城乡魅力方面,着重挖掘自然山水、历史文化资源、美丽乡村地区价值,提出构建多层次蓝绿开敞空间,打造多类型绿道网络,提升城乡风貌,充分展现淮南城市形象。
主持人: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内容?
答: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这三条控制线市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按照自然资源部、省自资厅的统一部署,将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作为本阶段国土空间的重要工作,统筹推进开展划定工作。
1、基本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
按照国家、省工作部署,我市于2019年7月正式启动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根据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联合牵头,各县区及市直相关部门配合,对已经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组织开展了评估调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自然资函〔2020〕71 号)。划入自然保护地的都要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因此对于新设自然保护地或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至2020年9月,我局同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共对各县区、部门报送的评估成果进行了八次集中会审;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先后八次对全省各市初步成果进行技术审查,并于9月1日通过省级审查。
2020年10月-11月,自然资源部对我省各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成果进行初步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目前我市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已按照部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相关成果正在逐级上报审查。
2、形成市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初步方案及基本农田优化思路
淮南市按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要求》,与国土空间规划了同步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并分别于今年5月、9月开展了两轮的市县衔接。按照自然资源部11月关于城镇开发边界试划的最新要求,在基础数据收集与现状分析、现有城镇开发边界分析、城市建设适宜性分析基础上,综合发展条件、发展需求、用地效率、发展增速等条件,基本形成了多情景下的市级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相较于原有的城镇开发边界,本次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突出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充分顺应城镇发展需求,旨在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按照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定集中建设区、城镇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
按照部里关于三线划定的要求,以土地调查中优质、集中连片耕地布局为依据,结合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和正在开展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工作,初步形成了市级基本农田的优化思路。目前淮南市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两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还在部里的指导和要求下稳步的开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