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行风】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年8月22日《政风行风热线》上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时间:2023-08-24 15:55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作客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的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张力平同志,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黄伟明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一些情况。

主持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关系到淮南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我们了解到,2019年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编制,社会各界都很关注,经过近4年的编制历程,张调请您给听众介绍一下目前规划的进展情况。

张力平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行风热线》的各位听众就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交流。

一、编制背景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十大对新时期自然资源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安排,要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二是贯彻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重大部署,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要求,自然资源部全面推进各级规划编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重要一级,承上启下,事关国家战略部署的落实与民生的改善。《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已经到期,为确保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有规可依,迫切需要编制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三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不断明确。20195月,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2019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932号),为开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了总体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等一系列规划编制指南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要求。

二、工作基本情况。按照省市工作部署,我局牵头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下面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制定方案。为科学有序推进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市制定印发了《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汇报,部署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二是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与省厅进行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和要求。多次组织各县区、市直部门协调对接,开展专题思路研讨。相关部门有序推进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强化重大实施项目对接,保障了发展空间

三是公众参与,开门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前期开展问卷调查,各县区进行详细调研与实地踏勘,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广泛性、深入性和参与度,为规划编制夯实了基础。规划成果按程序已完成在政府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公众征求意见工作

四是编制进度。2019年11月起,我市全面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市直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市、县区上下联动,认真学习研究政策,积极向上对接沟通、争取支持。经多轮修改完善,形成了“1个总体规划、13个专题研究”的规划成果。“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于2022年9月28日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启用。按省自然资源厅、市政府工作部署,2022年10月下旬以来,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基础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省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深化规划成果,征求相关部门、各区县、公众的意见,经多轮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成果。2023年2月,规划成果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4月,规划呈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已通过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论证,正在开展成果完善工作,按照程序,下半年完成规划报批工作。

主持人:张调,您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进入最后的审批阶段,规划成果已经很成熟,请您再具体地为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规划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张力平好的。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思路,紧扣问题导向,突出目标结果导向;在规划中,落实新理念,探索新路径,强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总体引领,突出规划的可实施性,形成了贯通“问题—目标—策略—行动计划—管控传导”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落实区域重大战略要求,衔接“淮南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能源创新之都、山水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愿景,确定城市性质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北部重要中心城市文化休闲品质宜居城市。”科学确定近远期规划目标及各项规划指标。

二是强化底线约束。落实上位要求,全市划定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89.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427.40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43.57平方公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337.17平方公里。

三是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三区三线”为基础,基于自然地理格局,构建一轴两带四板块,一主三副多节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即以合淮蚌区域轴带为发展主轴,以沿淮绿色发展带引江济淮生态复合廊带为生态纽带,以“北中南新”四大功能板块为空间基底,构建国土空间协同保护与发展新格局,带动市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重要功能节点高质量发展。落实并细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因地制宜划定规划分区,明确用途结构调整方向。

四是构筑高质量农业空间。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一圈三区,多园多基地”农业空间格局。统筹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要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强化粮食基本保障能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因地制宜对全市村庄进行份分类,分类推进村庄空间治理,统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合理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五是牢固生态安全屏障。牢固“两廊四带多核”的生态安全空间,突出淮河和引江济淮生态廊道建设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河湖水系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护“三山三水”自然保护地及花家湖、安丰塘、泥河、高塘湖在内的市域生态核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划定淮北平原生态修复区、淮河沿线生态修复区、江淮丘陵岗地水土保持区、引江济淮沿线生态修复区4个生态修复分区,部署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山体生态修复和废弃矿山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

六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落实新型城镇化,协调人口、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关系,以设施建设引导集聚发展,构筑强中心、多节点、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发展格局,形成四级城镇等级体系,多层次带动市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园区为主,统筹产业、创新空间布局,促进产城空间融合布局。精准调控建设用地增量空间,盘活利用存量空间,转化利用流量空间,推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发展。

七是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坚持城市南向发展不动摇,以山南新区为主引导城市主要功能与人口集聚。完善“一河三山,一主两翼,四城四平台”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以山北田家庵区和山南新区作为城市主城区,推动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两翼与山南新区毗邻区联动发展;依托城区、园区建设4个产城融合发展平台。城市新增用地规模优先保障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重点保障淮南高新区、淮南经开区和潘集经开区(煤化工园区)的空间发展需求。

八是提升城乡魅力品质。以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化布局为目标,完善四级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城乡生活圈。分区分类分策推进城市更新,引导城市更新专项工作有序开展,老城区通过城市更新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服务、产业空间,改善居住环境与职住关系。围绕“淮河山水文化带、引江济淮百里画廊和大八公山遗产聚集区”形成“两带一区”空间格局,支撑淮南市建设成为淮河流域中上游区域性文化高地,重点推进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延续山、水、林、田、湖、城互动共生的格局塑造北湖链、中都市、南田园的风貌格局,塑造 楚风汉韵、山水名城、大美淮南的整体风貌形象

九是完善基础支撑系统。强化安徽省北部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形成由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构成的“快速网”,内河航道、干线公路、普通铁路构成的“主干网”,农村公路、通用机场构成的“基础网”,建设城乡绿道系统。建设安全韧性的智慧城市,保护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廊道,构建集约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对接统筹各部门项目空间发展需求,规划安排860个重点实施项目。

十是强化实施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加强多部门协同,保障空间规划实施。强化规划传导,对各县重要约束性指标、目标定位、重要开发保护空间、空间布局等提出明确要求;明确专项规划编制清单,建立单元控规地块控规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体系因地制宜的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维护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加强规划信息化管理。 

 

【政风行风】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年822日《政风行风热线》上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作客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的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张力平同志,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黄伟明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一些情况。

主持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关系到淮南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我们了解到,2019年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编制,社会各界都很关注,经过近4年的编制历程,张调请您给听众介绍一下目前规划的进展情况。

张力平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行风热线》的各位听众就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交流。

一、编制背景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十大对新时期自然资源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安排,要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二是贯彻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重大部署,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要求,自然资源部全面推进各级规划编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重要一级,承上启下,事关国家战略部署的落实与民生的改善。《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已经到期,为确保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有规可依,迫切需要编制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三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不断明确。20195月,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2019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932号),为开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了总体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等一系列规划编制指南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要求。

二、工作基本情况。按照省市工作部署,我局牵头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下面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制定方案。为科学有序推进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市制定印发了《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汇报,部署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二是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与省厅进行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和要求。多次组织各县区、市直部门协调对接,开展专题思路研讨。相关部门有序推进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强化重大实施项目对接,保障了发展空间

三是公众参与,开门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前期开展问卷调查,各县区进行详细调研与实地踏勘,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广泛性、深入性和参与度,为规划编制夯实了基础。规划成果按程序已完成在政府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公众征求意见工作

四是编制进度。2019年11月起,我市全面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市直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市、县区上下联动,认真学习研究政策,积极向上对接沟通、争取支持。经多轮修改完善,形成了“1个总体规划、13个专题研究”的规划成果。“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于2022年9月28日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启用。按省自然资源厅、市政府工作部署,2022年10月下旬以来,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基础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省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深化规划成果,征求相关部门、各区县、公众的意见,经多轮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成果。2023年2月,规划成果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4月,规划呈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已通过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论证,正在开展成果完善工作,按照程序,下半年完成规划报批工作。

主持人:张调,您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进入最后的审批阶段,规划成果已经很成熟,请您再具体地为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规划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张力平好的。淮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思路,紧扣问题导向,突出目标结果导向;在规划中,落实新理念,探索新路径,强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总体引领,突出规划的可实施性,形成了贯通“问题—目标—策略—行动计划—管控传导”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落实区域重大战略要求,衔接“淮南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能源创新之都、山水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愿景,确定城市性质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北部重要中心城市文化休闲品质宜居城市。”科学确定近远期规划目标及各项规划指标。

二是强化底线约束。落实上位要求,全市划定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89.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427.40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43.57平方公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337.17平方公里。

三是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三区三线”为基础,基于自然地理格局,构建一轴两带四板块,一主三副多节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即以合淮蚌区域轴带为发展主轴,以沿淮绿色发展带引江济淮生态复合廊带为生态纽带,以“北中南新”四大功能板块为空间基底,构建国土空间协同保护与发展新格局,带动市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重要功能节点高质量发展。落实并细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因地制宜划定规划分区,明确用途结构调整方向。

四是构筑高质量农业空间。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一圈三区,多园多基地”农业空间格局。统筹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要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强化粮食基本保障能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因地制宜对全市村庄进行份分类,分类推进村庄空间治理,统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合理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五是牢固生态安全屏障。牢固“两廊四带多核”的生态安全空间,突出淮河和引江济淮生态廊道建设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河湖水系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护“三山三水”自然保护地及花家湖、安丰塘、泥河、高塘湖在内的市域生态核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划定淮北平原生态修复区、淮河沿线生态修复区、江淮丘陵岗地水土保持区、引江济淮沿线生态修复区4个生态修复分区,部署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山体生态修复和废弃矿山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

六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落实新型城镇化,协调人口、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关系,以设施建设引导集聚发展,构筑强中心、多节点、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发展格局,形成四级城镇等级体系,多层次带动市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园区为主,统筹产业、创新空间布局,促进产城空间融合布局。精准调控建设用地增量空间,盘活利用存量空间,转化利用流量空间,推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发展。

七是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坚持城市南向发展不动摇,以山南新区为主引导城市主要功能与人口集聚。完善“一河三山,一主两翼,四城四平台”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以山北田家庵区和山南新区作为城市主城区,推动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两翼与山南新区毗邻区联动发展;依托城区、园区建设4个产城融合发展平台。城市新增用地规模优先保障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重点保障淮南高新区、淮南经开区和潘集经开区(煤化工园区)的空间发展需求。

八是提升城乡魅力品质。以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化布局为目标,完善四级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城乡生活圈。分区分类分策推进城市更新,引导城市更新专项工作有序开展,老城区通过城市更新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服务、产业空间,改善居住环境与职住关系。围绕“淮河山水文化带、引江济淮百里画廊和大八公山遗产聚集区”形成“两带一区”空间格局,支撑淮南市建设成为淮河流域中上游区域性文化高地,重点推进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延续山、水、林、田、湖、城互动共生的格局塑造北湖链、中都市、南田园的风貌格局,塑造 楚风汉韵、山水名城、大美淮南的整体风貌形象

九是完善基础支撑系统。强化安徽省北部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形成由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构成的“快速网”,内河航道、干线公路、普通铁路构成的“主干网”,农村公路、通用机场构成的“基础网”,建设城乡绿道系统。建设安全韧性的智慧城市,保护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廊道,构建集约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对接统筹各部门项目空间发展需求,规划安排860个重点实施项目。

十是强化实施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加强多部门协同,保障空间规划实施。强化规划传导,对各县重要约束性指标、目标定位、重要开发保护空间、空间布局等提出明确要求;明确专项规划编制清单,建立单元控规地块控规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体系因地制宜的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维护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加强规划信息化管理。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