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3-06-21 15:25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发布主题: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工作

时间:2023年6月21日

发布单位: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地点:淮南市政务服务中心A座10楼7号会议室

发布人: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郭宁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各省级驻淮媒体和市内各媒体,本场发布会由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进行现场直播。

当前,我市抢抓发展机遇,突出交通先行,强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稳经济促发展。今天我们邀请到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郭宁介绍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工作。本场发布会不设记者提问环节。

下面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郭宁作主题发布。

 

 

  郭宁: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转的根本保障,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交通构成了城市发展的脉络,是基础设施的骨骼,影响着城市用地布局,承载着人们的出行,串联着人们的生活,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快速城镇化的当下,在各类空间要素管制条件下,城市开始进入了以存量优化为重点的发展阶段,一面是高质量发展对节约集约提出的要求,一面是趋于饱和的交通承载力,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在提质和增量之间寻找新的生态文明发展平衡点。我局坚持规划引领﹑要素保障﹑审批提效,在畅通城市交通内外循环方面做了系列探索,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市道路交通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我市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1.市域交通

淮南是淮河流域重要城市,辖区东西最长距离约80.23公里,南北最长约为距离122.68公里,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推进,淮南作为皖北地区重要交通节点的作用不断强化。目前,市域道路已实现网络化、快速化,全市交通网络里程10085公里,其中公路9611.3公里,公路密度173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建成3513公里(畅通工程1866公里,扩面延伸工程1647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87公里,全市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率均达100%,全部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30%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93%。已形成"一纵一横"高速铁路"二纵一横"高速公路网骨骼,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省会到市和市到县一级公路联通。现状建成商合杭高铁、合蚌高铁(合蚌客运专线),沿淮城际(阜宁城际)、合新六城际、合淮城际、蒙淮城际、淮南定远城际铁路稳步推进,形成“一横一纵多支线”的高铁客运网络。合肥S1机场轨道向北延伸到寿县临空经济区的交通廊道﹑沿淮城际铁路廊道以及阜淮铁路至江淮枢纽港、淮南铁路至寿县港区、新桥港口物流园铁路货运专线通道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了通道。基本形成以高速高铁为动脉,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干支结合的交通网络体系。

2.市政道路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道路红线宽度20米以上的市政道路共57条,快车道总长度183.7公里(4015640平方米),慢车道总长度144.5公里(1134291平方米),人行道长度173.7公里(1472293平方米),中心城区路网实施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老城区建设时间早,现状道路等级较低或道路空间被侵占,部分通道存在“瓶颈”路段,受资金﹑产权多重因素制约道路改扩建。

二﹑现状面临的问题

淮南为淮河流域重要城市,境内舜耕山﹑八公山﹑上窑山三山屹立,瓦埠湖﹑西淝河﹑凤凰湖﹑泥河﹑高塘湖等分列淮河两岸,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395.45平方公里,占比7.15%,永久基本农田2849.33平方公里,占比51.55%,矿产能源发展区708平方公里,占比12.8%,16条铁路(国有﹑企业自备专用线)穿境而过,采煤沉陷区现状283.6平方公里且未稳沉,耕地严格实施"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市级占补平衡库已难以保障大规模的交通设施用地指标,需要争取部﹑省级的指标计划,往往申报困难且流程长;国省干线多为基础性民生工程,无收益,配套资金主要来源于县区财政拨款,融资机构对其缺乏支持力度。上述种种因素叠加制约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三﹑优化交通基础设施举措

1.强化空间规划引领 统筹规划交通路网

(1)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区域与市域交通系统

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统筹推进,对主要道路沿线进行合理的土地预留和控制。强化城市道路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对接以及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民航等规划衔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效益。

市域形成“四纵四横”高速公路骨架。纵向分别为合肥至蚌埠高速﹑德州至上饶高速﹑扬州至淮南高速(合蚌高速淮南联络线)﹑淮南至桐城高速;横向为怀远至凤台高速(宁洛高速淮南联络线)﹑滁州至新蔡高速﹑长丰至固始高速。聚焦全域基本交通服务均等化,实现二级以上公路市域全覆盖。 规划S19、S230、S322、S236、S240 等一批省道沟通南北,新增S10﹑S63解决了潘集不通高速的历史问题。以农村公路、通用航空为重点,打造深度通达、普惠城乡的基础网。实现县道对重要经济、交通、行政节点全覆盖,乡镇节点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四级公路。

2)市政道路

结合城市服务城市道路与其他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对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土地使用高强度区域强化道路交通系统设计。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和相关要求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与城市分区或组团间交通联系等功能相匹配。提升干路网密度,完善组团内部交通。东部城区规划干路网为“四横十一纵”,西部城区规划干路网为“二横六纵”,山南新区规划干路网为“四横八纵”,潘集城区规划干路网为“四横六纵”。

规划主干路网密度为1.6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40-60米之间,断面形式为三块板或四块板,设计车速40-60公里/小时。次干路、支路落实街区制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次、支路网密度,结合城市更新打通断头路,增强路网完整性,规划2035年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在各城市组团内部担负集散交通的作用,又兼具生活服务性功能,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25-40米之间,道路断面形式以一块板为辅,三块板为主,设计车速30-40公里/小时。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内部道路的连接线,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25米以下,道路断面形式以一块板为主。规划中心城区道路交叉以平面交叉口为主,对于交通流量较大或交通组织困难的异型路口,采取路口渠化、信号优先等措施。规划14处互通式立交桥,主要位于规划快速路沿线和重要交通节点上。规划道路与铁路交叉处,应根据工程可行性要求,采用道路上跨或下穿形式的简单立交。

2.建立专班保障用地需求 高效审批推动项目落地

根据国土空间阶段性成果和“三区三线”成果建立用地储备库,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提前介入项目前期空间策划和“一张蓝图”合规性审查,开辟重大项目用地预审“绿色通道”,争取国家﹑省级用地指标;成立工作专班,实施“一个项目一抓到底”,允许项目与用地预审和选址同步开展立项﹑地灾评估﹑压覆矿﹑水土保持等专题手续,实行一次性告知和并联审批,报批工作采取“清单式”管理,同步受理项目控规﹑修规和供地方案,落实“批地即供”。利用市级占补平衡库保障了国道206﹑淮桐高速等一批高速和国省干道用地指标,总里程330公里。

3.提升市政道路通行力 科学谋划停车设施 

(1)打通市政断头路﹑下穿桥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将断头路拓通、管网铺设、景观风貌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一体推进,解决城市核心区建设密度过高和市政道路改扩建用地需求相悖问题,确保系统谋划、消除存量、部分提升,为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功能完善的城市路网提供坚实基础。统筹土地、交通、环境及配套设施等因素,配合市住建局摸清道路红线内涉及的产权、土地情况,健全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工作方案,协同解决中兴路、学院路下穿、惠利大道下穿等市政断头路问题。

(2)三个“出发”解决停车难

1)顶层设计出发。编制完成《淮南市停车场三年(2020-2022年)规划建设方案》,计划三年全省设区的城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7.2万个,并按照规定比例配建充电桩,持续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以新建停车泊位为主体、盘活存量停车泊位为辅助、路内停车泊位为补充,分解落实2019-2021年全省7700个停车位泊位任务。全市规划设置社会停车场29处(地面停车场21个、地下车场2个、立体停场6个),提供车位6330个,落实到各规划单元﹑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指导职能部门开展《淮南市主城区停车场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配合完成项目修建性规划报批工作,跟进办理项目一书两证。

2)建设模式出发。针对立体停车场以及零星地块、公园、风景区采用PPP、BOT模式与政府出资结合的方式。允许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标准,按照《淮南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规定上限进行配建。对于新建、改建、扩建地下公共停车场和地上立体停车楼,停车位超过100个的,允许配建商业设施(建筑面积不高于总建筑面积10%)。

3)政策角度出发。中心城区因搬迁等腾出的土地,土地储备预留一定比例用地用于公共停车场建设。利用存量土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项目,依据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实行合理的容积率奖励。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新建的公共停车场,土地按无偿划拨方式供应,对于社会资本投资的新建公共停车场,单独出让地下空间的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出让资金优惠。

未来通过以上举措,不断优化﹑完善﹑夯实我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体系,认真落实"交通强市"战略,积极抢抓机遇,助力“美丽淮南”建设。

主持人:

感谢发言人的发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