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举措扎实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发布日期:2024-06-04 08:44 来源:生态修复科 作者:李桦 阅读次数: 字体: [ 大 ]  [ 中 ]  [ 小 ]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多举措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效明显。2023年计划治理废弃矿山面积1815亩,完成治理面积1971亩,完成率108%,超额完成年度治理任务。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依托“两廊四带多核”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对全市的废弃矿山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规划,严格遵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县区政府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的主体责任。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监管责任,着力构建淮南市高品质国土生态格局,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推动美丽淮南建设目标稳步实现。

精准分类施策,科学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始终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精准掌握废弃矿山生态问题,在修复策略上,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家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荒则荒”的原则,充分发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避免过多人工干预,确保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的顺利进行。2024年度废弃矿山治理项目中有20%采用了自然恢复的治理模式。

强化资金保障,确保生态修复工作顺利推进。为确保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拓宽生态修复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成功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在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竞争性评审中,安徽淮河生态廊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成功入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总投资超过5.69亿元(中央财政补助3亿元)。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强化协同合作,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见实效。为确保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八公山区、市人防办共同开展了丁家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工作,将废弃采石场修复为平时作为生态种植观光区,战(灾)时作为人员、应急物资储备和发放的人防疏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