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再现秀美青山

发布日期:2025-08-13 15:56 来源:生态修复科 作者:贺国强 阅读次数: 字体: [ 大 ]  [ 中 ]  [ 小 ]

淮南市多措并举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往日“生态伤疤”逐步再现秀美青山。目前,全市废弃无主由政府履行治理义务图斑已销账出库153个(面积676.03公顷),图斑销账出库率53.49%(面积治理率59.16%),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实施《淮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依托“两廊四带多核”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对全市的废弃矿山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规划,严格遵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县区政府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二是精准分类施策。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之间的关系,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一矿一策,充分发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避免过多人工干预,确保生态系统在自然演替的规律下顺利进行。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拓宽生态修复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淮南市联合滁州市成功申报安徽淮河生态廊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约1.3亿元。潘集区泥河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八公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狮子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均被纳入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0.69亿元。

四是落实过程监管。结合淮河廊道废弃矿山示范工程实施,淮南市委托技术单位成立专班,对各项工程进行巡查监测,目前已完成正射影像调查5期、现场巡查6轮,建立现场发现问题交办、整改情况复核的闭环监管机制,每月形成工作简报调度推进,加强修复工作全流程监管,确保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