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获批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 盘活“沉睡”资源助推城市转型
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江洪,开发利用科副科长郭强做客《政风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低效用地再开发”主题,向广大听众详细解读淮南获批国家试点后的工作进展、重点任务及创新举措,全景展现这座资源型城市通过土地“二次盘活”实现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被誉为“新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华东工业粮仓”的资源型城市,淮南工业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向以央企为主的国企供应各类用地约5万亩,支撑煤电主业及配套产业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总量稳居安徽省前三,1984年获批全国首批“较大城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央企战略调整及煤炭去产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政策叠加影响,淮南先后关停20对矿井、去产能1702万吨,部分国企迁出或关停,大量工矿、办公用地及地上资产长期处于闲置低效状态,成为制约城市更新的“拦路虎”。
转机始于2025年4月——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复淮南为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为这座煤城盘活“沉睡”资源、推动转型注入关键动力。郭强介绍,自获批试点以来,我市已构建起“定期会商+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联合多部门合署办公、协同攻坚;《淮南市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完成意见征求,即将正式印发;聚焦“国企低效工矿用地(含采煤沉陷区)、开发园区低效工业用地、城市更新范围内老旧地块”三类重点用地,初步摸排出全市低效用地118宗,总面积约1.65万亩,建立“一地一档”基础台账,为精准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低效用地再开发是适配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抓手。”毕江洪在直播间强调,当前淮南正围绕18项具体任务推进试点工作,覆盖资源盘活、规划优化、民生保障、生态修复等多个维度。其中,既有面向企业的“暖心政策”:允许企业按规划自行改造低效用地(不含商品住宅),低效工业用地可通过“以地换地”“市场化回购”退出,存量厂房转型产业项目可享5年过渡期,土地出让价款可分期缴纳;也有惠及民生的“务实举措”:老旧小区改造中新增电梯、公共走廊等配套设施不计入容积率,采煤沉陷区按“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原则综合治理;更有破解难题的“创新突破”:探索“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国有+集体建设用地组合入市”,推广“健康体检+土地管家”制度,推动零星用地整合开发。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103号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103号